小學生的身心健康離不開父母的呵護,老師的教導,社會的關愛,這是十分重要的外部環境。
然而僅有外因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有內在的自我驅動力方能使修身養性與時俱進。
談心話題的著眼點也正在于此。
心理健康了,身體棒了,學習就會更得訣竅,事業就會更有成就,社會也就會更加美好和諧。
小學生朋友們,讓我們都來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吧!
一、小學生為什么要注意心理健康?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表現出諸如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
小學生在身心發育中注意心理健康努力修身養性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五個高峰并呈現出五個特點,即體力高峰、智力高峰、社會需要高峰,探討高峰和超常行為高峰,并由此產生奇、勝、變、動、疑五個行為特點,也因此產生心理矛盾,渴望別人理解、渴望對傳統認識的批判、渴望自我意識的獨立、渴望豐富的社會需要。
若是在這些方面處理不好,就有可能引發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或者心理危機和心理疾患。
因此,注意心理健康,做到心理平衡,使之有一個比較符合時代潮流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其次,從小學生成長的現實情況來看,注意心理健康也是很必要的。
中國心理協會2003年對全國22個省市的青少年調查表明:我國有3000多萬青少年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約有13%的青少年存在明顯的心理和行為問題13%是一個什么數字概念呢?我國青少年有3.6億,也就是說在3.6億青少年中有四千七百人有明顯的心理和行為問題,而其中中小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問題障礙患病率又占到了百分之二十一點六到百分之三十二。
這一事實提醒小學生朋友,注意心理健康決不能等閑視之。
二、小學生怎樣養成良好的習慣?
所謂習慣,一般涵蓋兩個方面,一是常常接觸某種新的情況或環境而逐漸適應,這就是習成自然。
比如南方人初遷北方,還不習慣那里的氣候,住久了,也就習慣了。
二是指在長時期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
我們通常說的好習慣好風尚、不良習慣、不良風尚,就是屬于這個范疇。
習慣無論是對人,還是對一個民族對一個國家都是很重要的。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有一句名言:“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這句名言極富哲理,長期的習慣會養成一定的性格,這就是習與性成。
養成了一定的性格,就會影響自己的做人準則和命運。
習慣能決定命運,習慣也確實太重要了。
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除了認識其重要性還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在行動上付諸實踐。
養成良好的習慣首要是著力打造學做人的好習慣,要做到講禮貌、講誠信、守公德、遵法紀。
做人的好習慣養成了,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也會相得益彰。
學習做人,從小時候做起,從小事情入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凡違背做人準則的事就是三思就要警惕,同學間相互提個醒,不要習焉不察,發現不了自己一些習慣中的問題,最近,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應該認真牢記,把它當成我們學做人的座右銘。